近日,西北大學科研團隊使用物聯網技術,研發一種專門用于監測生態環境的“神秘盒子”。據調查,該盒子能利用溫濕度傳感器、光傳感器、氣體傳感器等監控到近百米內的溫度、影像、聲音和濕度,還能通過識別影像判斷是哪一種動物經過。
物聯網技術監控秦嶺生態
本來護林員需頻繁巡山檢查才能對各種動植物們的狀況進行數據搜集。為減少護林員的工作量,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郭松濤開始了這一的野生動物生態監測系統的研發工作。
據郭松濤說,如今物聯網技術使用非常廣泛。物聯網是經過各種信息傳感網絡,如射頻識別裝置、GPS模塊、各種傳感器、激光掃描器等互連,在與因特網連接構成的一個超級網絡,進行通信和信息交換。物聯網具有可靠傳遞、全面感知、智能處理的特征,經過物聯網,人類可用愈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于是,郭松濤便聯合該校的另外一個團隊人員,說出了利用物聯網技術監控秦嶺生態環境的主意,并進而為野生動物保護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通過射頻捕捉生命體識別位置和動作
據悉,該系統由很多個煙盒大小的盒子節點組成,盒子里可依據監測的需要安裝射頻識別、視頻頭,以及光照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聲音傳感器、氣體傳感器等多種傳感器。
物聯網團隊專業人士解說,捕捉到從鄰近經過的生命體,只要使用裝有射頻識別設備的小盒子即可。原因是,當生命體,如野生動物或人經過盒子時,盒子發出的射頻信號會因此受干擾,有干擾現象即有生命體從盒子旁邊經過,由此可識別生命體的位置和動作。
在秦嶺山區,把配備有聲音傳感器和攝像裝置的小盒子放在樹上,即能監控到到野生動物的聲音和圖像信息。經過這些盒子們的互相協調,將數據以無線的方式傳輸到鄰近的一個太陽能基站,再由太陽能基站通過衛星網絡或3G/4G實時傳送到后臺監測系統。
下一篇: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主要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