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的存在,能使物體具有味覺、觸覺、和嗅覺,好似有了眼睛等感覺器官,通過互聯互通和數據的搜集得以活化,以之為基礎產生的大數據分析,未來的智能決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而“工業4.0”的概念最早由德國提出,強調了傳感器是實現生產智能化的必備元素。特別是自動化生產過程中,用各種傳感器來控制和監視生產過程中的各個參數,使設備工作于正常狀態或最佳狀態,使產品達到更優質的質量。
往前追溯,早在2008年IBM率先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其中說到傳感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IBM提出建設智慧地球需要三個步驟。其第一步即是傳感器的應用——即將各種創新的感應科技嵌入物體和設施中,從而令物質世界極大程度數據化。隨后,隨著網絡的高度發達,人、數據和各種事物都將以不同方式聯入網絡。第三,先進的技術和超級計算機可以對這些堆積如山的數據進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將生硬的數據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洞察,并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行動決策。
在今天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稱重傳感器也已經不陌生了,手機、相機、空調……幾乎所有的電器中都會有傳感器的身影,然而是否說明傳感器的應用已經達到極限記者就此抽樣了解了當前最熱門的智能家居領域。結果發現,市場上已有的智能家居方案,多數僅靠智能手機和智能路由實現一些基礎功能。一業內專家就告訴記者,真正的智能家居必須添加大量的傳感器作為支持,否則,智能手機、智能路由也不能感知用戶真實情況。因此該專家認為,作為物聯網的子系統領域,智能家居應當是以APP控制為輔科,傳感器感知為主的系統搭建方案。
據此看來,傳感器在智能家居確仍有很大的市場未被發掘。據此推斷,在車聯網、移動醫療、智慧農業、智慧物流等更多的應用領域,都不同程度的潛藏著新興應用等企業去發掘。既如此,傳感器的市場規模到底能有多大記者又通過查閱日前發布的《中國傳感器產業發展白皮書(2014)》了解到,2009-2013年國內傳感器市場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2014年市場規模已達到860億元上下,并預測未來5年我國傳感器市場將穩步快速發展,平均銷售增長率將達到30%以上。
“傳感器的市場規模之大我們不容置疑,而我們更應注意到國內正在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傳感器產業體系,RFID、傳感器、智能終端、網絡通信設備等,都將成為未來物聯網建設中的核心領域。”潘主任告訴記者,“2015到2016年間,傳感器或將迎來一次爆發,因此我們今年將重點關注‘工業4.0’領域的發展趨勢,引導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及時把握產業機遇。
上一篇:瑞士政府利用稱重傳感器統計選票
下一篇:稱重傳感器系統化而產生的新功能